close

為了今天這個題目,講師在之前就請學校發問卷問家長

看看家長遇到小孩的問題有哪些?

調查結果顯示:

第一名:動作慢

第二名:課業問題

第三名:東西不歸位

講師舉例-動作慢

動作慢這個動作→產生→嘮叨、哄騙、提醒等等→表現出→第一行為:立刻停止→推論小孩要的是注意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行為:會停止,但不是立刻停止→推論小孩要的是權力

 

這個講師講的很精采,舉了很多她親身教養的實例,可惜錄音機沒電了,錄不到30分鐘就沒有了,所以這篇心得寫的有點二二六六的,所以就把我印象比較深的也是我要調整,寫出來和大家分享:

1、家長的態度要-溫和堅定

    其中的堅定我是有做到,但這溫和我可就得在改進

2、處罰在孩子可以接受的範圍,不要讓孩子沒希望

     講師提到:家長常會說,如果你不乖,你就再也不能看電視,這種說法是不好的.這會讓小孩產生沒有希望的感覺,進而會不想努力表現好,反而會有反效果,講師建議是說,如果你不乖,今天就不能看電視之類,讓孩子知道,表現好明天還是可以看電視.

3、和小孩合作,多問小孩:那你要怎麼辦?

     讓小孩自己講出他的解決方法,他才能真正的做到,如果這個解決的方法是家長說出來的,小孩只是附和的話,小孩只會聽到並不會真正的做到.

4、讓孩子保留自尊心,一事不二罰.

     講師舉例:她的孫女因為不睡午覺,所以不能游泳,當他們到達游泳池時,講師和小孫子下水游泳,而孫女雖然是粉想下去游泳,但是她自己知道被處罰不能下去游,所以就在岸邊玩玩水,當平常一起游泳的小朋友問孫女說:為什麼不下水游泳?孫女一開始並沒有回答,所以這些小朋友跑去問講師,而講師並沒有說孫女是被處罰不能下水,只是說:我不知道耶,你們要問她喔!而這群小朋友又再度去問小孫女時,小孫女回答說:我決定今天不下水游泳.

     講師說小孫女的回答並沒有錯,因為他們規定不睡午覺就不能下水游泳,所以小孫女既然決定不睡午覺,也就是決定不下水游泳.所以家長不必替小孩回答,小孩有她自己的想法和說法,小孩也是有自尊心的.

5、多說鼓勵的話

     小孩會做媽媽喜歡的事,但是方法不一定是正確的,所以當小孩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時,要不吝嗇的給小孩鼓勵的話,小孩才會知道這樣做媽媽是高興,他才會持續做對的事.

6、給家中有2個小孩的人

     為什麼大的要讓小的?而且可以讓的心甘情願呢?

     講師說:他們家那2個孫子,大的一定會讓小的,例:買糖果,規定只能買1包,於是2姐弟必須去決定要買哪一包,但姐弟倆的選擇不一樣,姐姐選擇一包有5根棒棒糖,且5根口味不一樣,弟弟選擇也是一包5根棒棒糖,但是口味都一樣,當奶奶說沒有時間了,一定要馬上決定要買哪一包時,姐姐二話不說,拿了弟弟的那包給奶奶結帳,為什麼呢?

     因為姐姐知道,雖然她退讓買了弟弟那包糖,但是她會吃到的量是3根棒棒糖.所以姐姐永遠都會讓弟弟,因為他知道這個『讓』是會有回報的.

     講師又舉一個例:每天下午都會到優酪乳喝,但都先倒弟弟的,姐姐會等弟弟的倒好才倒,因為他知道晚倒會得到較多的優酪乳.所以每次倒優酪乳時,倆姐弟從來都不會爭執誰先誰後.

 

最後要說的是:

學會不罵人(小孩),不生氣,也絕不讓步。

與大家共勉之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ncy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